芯片突围,华为押Arm,阿里赌RISC-V,谁前景更光明?

目前,华为和阿里都在发力自研芯片,但选择的技术路线截然不同:华为押注Arm架构,而阿里则重仓RISC-V生态。谁会率先破局?
2025-07-10 17:22:54  |   作者:航标  |   来源:IT精选

芯片突围,华为押Arm,阿里赌RISC-V,谁前景更光明?

目前,华为和阿里都在发力自研芯片,但选择的技术路线截然不同:华为押注Arm架构,而阿里则重仓RISC-V生态。谁会率先破局?
2025-07-10 17:22:54
作者:航标
来源:IT精选

在中美科技博弈的硝烟中,芯片断供如同悬在我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。从华为、中兴被美国刻意打压,到浪潮信息、宁畅等企业被列入实体名单,无不提醒我们,国产芯片已不仅是技术突围的利器,更是关乎数字主权的战略要地,国产芯片的自主可控已从"战略选择"变为"生存必需"。

企业芯片竞争 (1).png

在这场芯片突围战中,华为与阿里无疑是中坚力量。目前,华为和阿里都在发力自研芯片,但选择的技术路线截然不同:华为押注Arm架构,而阿里则重仓RISC-V生态。谁会率先破局?

华为鲲鹏:“备胎”被迫转正

鲲鹏是华为于2019年1月发布的,是基于Arm架构的数据中心高性能处理器。当时,美国政府开始对华为打压,导致无法继续采购x86芯片,基于Arm架构的鲲鹏920从“备胎”正式走到了前台。2021年,华为的x86服务器业务被剥离,成为今天的超聚变。

自2019年华为发布鲲鹏计算产业战略以来,华为采用了“硬件开放、软件开源”的方针,逐步推动国产化替代和技术自主创新,全力打造鲲鹏生态:一个以鲲鹏处理器为基础,联合合作伙伴打造的一个涵盖硬件、软件、解决方案等全产业链的生态系统。它和基于AI芯片Ascend构筑的昇腾生态共同构成华为在基础设施领域的两大支柱。

在硬件上,鲲鹏生态有华鲲振宇、神州鲲泰、昆仑技术、长江计算、清华同方、湘江鲲鹏等13家整机厂商,累计推出了200余款机型,整机伙伴发货占比达95%。今年,随着DeepSeek的爆火带动了DeepSeek一体机市场,华为也将一体机合作伙伴作为战略重点。

除了自研的鲲鹏CPU,华为还研发了网卡、RAID卡、SSD、DPU等关键部件,它们被统称为华为计算部件,已经有40多家KPN伙伴基于华为的这些部件,打造出各种差异化硬件产品,丰富了鲲鹏生态。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从处理器到整机的全产业链,使得鲲鹏能够摆脱对外部技术的依赖,构筑起更为安全、可靠的技术体系。

软件生态一直是Arm服务器落地的最大障碍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在过去的6年时间里华为先后推出了基础软件(如欧拉服务器操作系统、Gauss数据库等、服务器管理软件Boostkit)、应用软件(如OA办公应用、ERP企业资源管理软件、垂直行业软件)、开发套件DevKit等,吸引了大量开发者和应用开发合作伙伴。

根据华为官方的数据,到今年3月,鲲鹏生态吸引了超335万个开发者。截至2024年底,超过6000家行业应用软件伙伴与鲲鹏深度合作,17000多个解决方案通过鲲鹏兼容性测试认证,良好的应用生态为Arm服务器扫除了后顾之忧。

伴随着鲲鹏生态的成长,鲲鹏服务器市场份额的快速突破。IDC的数据显示,2024年中国市场搭载鲲鹏CPU的服务器占比突破20%,成为国产Arm服务器的主力担当,鲲鹏服务器在国产芯片服务器(包括鲲鹏、海光、飞腾、龙芯等)市场份额已经远超50%。

今天,中美两国贸易战越打越激烈,国产替代正在加紧推进,同时AI潮流一浪高过一浪,借助鲲鹏+昇腾以及和DeepSeek的深度融合,国产Arm服务器占比还会逐年提高,华为鲲鹏服务器无疑将迎来更大的市场空间。

阿里玄铁:播种RISC-V未来

RISC-V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团队于2010年发布,初衷是打破传统指令集架构(如x86、ARM)的封闭性,提供一种模块化、可扩展、免费开放的架构标准。

毫无疑问,免费、开放、拥有完全的自主权,这些优点对于2018年前后的中国芯片产业具有非常大的诱惑力。尽管当时RISC-V技术和商业化上都还非常稚嫩,尤其是与已在服务器和桌面站稳脚跟的x86和垄断移动端的Arm相比,但是,一大批的中国企业仍然大胆地选择了RISC-V,并成为推动RISC-V技术进步的核心力量,其中就包括阿里巴巴。

实际上,作为后来者,RISC-V能有今年的成绩与中国企业密不可分。截至2025年,RISC-V基金会25家高级会员中有12家中国企业(如华为、腾讯、中科院),中国成员占比近50%。中国RISC-V芯片出货量占全球70%。

在RISC-V的成长过程中阿里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。公开的资料显示,阿里巴巴达摩院芯片团队从2018年开始投入RISC-V架构研发,是国内最早涉足RISC-V的技术团队之一。这一年,达摩院与中天微团队合并成立“平头哥半导体”。

2019年,阿里加入RISC-V基金会,并成为高级会员。同年推出全球首款高性能RISC-V处理器玄铁910,性能逼近ARM Cortex-A76,标志着中国在RISC-V高性能芯片领域取得突破。至今,玄铁已经陆续推出了 13 款 RISC-V 处理器,覆盖了覆盖高性能、高能效、低功耗等不同场景,包括面向高端服务器和边缘计算的C系列、面向高端MPU和MCU的E系列、面向通信和工控的R系列以及CPU互联的XT-Link等。

到目前为止,玄铁处理器出货量超过 40 亿颗,已成为国内 RISC-V 领域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最大的处理器产品系列之一。特别是今年3月交付的玄铁首款服务器级处理器 C930, 通用性能算力达到 SPECint2006 基准测试15/GHz。玄铁C910的交付具有里程碑意义,它标志着RISC-V芯片真正进入高性能计算市场。

阿里还发力打造RISC-V生态。2024年由阿里发起的“无剑联盟”,联合Arteris、Imagination、Cadence、西门子EDA等围绕玄铁处理器进行软硬件深度融合,通过全链路的开放合作,互惠共赢的商业机制,共同构建RISC-V 芯片商业服务体系。

今天的阿里巴巴达摩院在RISC-V国际基金会2个技术委员会及10余个技术小组担任主席/副主席,主导AI、高性能计算领域标准制定。2023年,阿里巴巴担任中国RISC-V工作委员会任轮值主席,担负起推动国内RISC-V生态的重任。

可以说,今天,在阿里等众多中国企业的努力下,RISC-V已经成为破除国外对中国芯片围堵的一把利剑。

x86、C86、Arm、RISC-V竞争,谁输谁赢?

华为选择Arm、阿里选择RISC-V,背后是两家公司对技术发展趋势和自身战略综合评判的结果。

当年华为的x86业务难以为继,需要一个相对成熟的芯片技术来完成对x86的替换,Arm是不得已之选。那时候,Arm虽然几乎垄断了移动端和物联网领域,但在服务器领域鲜有使用。

AWS也是在这一年年末的re:Invent大会上首次宣布第一款Arm CPU——Graviton,这是Arm进入数据中心的一个标志性事件。那时的华为不会想到,AWS后来会如此倚重Arm。现在Graviton已经演进到第五代,到2024年年底,AWS一半以上的实例都运行在Graviton上。

后来,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大厂投资研发Arm处理器,如微软、英伟达,阿里在2021年也推出了Arm架构的服务器CPU倚天710。而华为选择了Arm并很快打造出了鲲鹏生态,让中国服务器在国产替代上有了更多的选择。

不过,今天的鲲鹏面临的挑战也不小,鲲鹏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国家政策的扶持。而如何跟上Arm架构更新也是一个挑战。Arm最新架构已经在2021年进化到了V9,英特尔和AMD的处理器也进入了3纳米和2纳米阶段,但鲲鹏亟需跟上最新的架构和最新的制程工艺。

和华为选择Arm相比,阿里选择RISC-V时没有那么紧迫,因此,当时的阿里也才可以做更为长远的布局,选择了技术成熟度和市场成熟度都非常弱的RISC-V,看重的就是RISC-V有充足的自主权,没有受制于人和被“卡脖子”的隐忧。

值得一提的是,RISC-V尽管起点低,但进步的速度很快,如今玄铁已经在AIoT、自动驾驶等新兴场景展现爆发力,特别是玄铁C910的交付更是意味着RISC-V已经正式进入服务器。

我们非常期待有一天,能看到在数据中心领域出现x86、C86、Arm、RISC-V四强争霸的场面。这不仅是华为和阿里的胜利,而是一个产业在逼入绝境之后迸发的群体进化。也只有当大家一起都努力时、众志成城时,中国芯片才能真正告别达摩克里斯之剑,实现芯片产业真正的自主化。